最新研究《香港的海鮮貿易,港口和進口管制措施——「魚」公移山》發現,雖然香港在全球海 鮮貿易中擔當重要的角色,但缺乏必要的進口管制,以確保合法而可持續的海鮮流入市場。
香港每年平均進口超過 35 萬噸海鮮。以價值計算,本港是世界第 14 大海鮮進口地區,按進口量 計算則位列全球首 20 位。香港是各項高需求奢侈品的重要貿易樞紐,包括食用活珊瑚魚、魚翅、 海馬、海參和花膠,並且涉及大量受威脅物 種。
研究亦顯示,香港在管制海鮮進口方面落後於中國大陸,以及印尼、日本、歐盟和美國等主要司 法管轄區。因此,非法、未報告及無管制(IUU)海鮮幾乎亳無阻礙地進入本港。海鮮的可追溯性 措施亦相當缺乏。
本地進口及分銷商 M&C Asia 的 César Maresville 指,香港收集用作追蹤海鮮進口來源和合法性的數 據只佔全部百分之十二。數據缺乏透明度使我們無法確定海鮮是否來自合法源頭、可持續捕獲或 生產,或不含毒素。相比之下,其他國家例如日本對文件的要求更高,成為現今香港監管框架無 法達到的參考標準。
由於非法和不可持續的開採方式導致過度捕撈問題持續,香港的主要貿易夥伴正在逐步實施本港 一直缺乏的港口措施和可追溯性的規定。許多國家正在參與《港口國措施協議》,一項針對 IUU 捕魚問題的具有國際約束力協議。中國已經表明有意成為協約國。
此報告強調,香港過時的法律框架使問題變得複雜。在 1940 年年代制定的海鮮貿易法例未能跟上 全球海鮮貿易發展的節奏。
香港是全球食用活珊瑚魚消耗量最大的地區之一,這部分保守估計佔總進口量的四分一(加上未 通報的本地卸運量),但活海鮮進口的監管卻是最寬鬆。
最近一項由香港大學及城市大學的研究1發現,過去十年期間,本港的食用活珊瑚魚貿易量(包括 石斑魚、隆頭魚和笛鯛等物種)多達 20 萬公噸,價值超過 20 億美元。儘管這貿易具經濟重要性, 研究亦揭發多個問題牽涉不準確、不齊全及過於簡化的貿易數據,並且提出改善數據收集和相關 法例的建議。
香港環保海鮮聯盟主席及本地進口分銷商 178 Degrees 創辦人 Benjamin So 指,全球近五分一海鮮 可能來自 IUU 漁業,香港的海鮮來自超過 165 個國家/地區,加上管制寬鬆,流入香港的非法海鮮 量有機會更高。這些非法活動不但削弱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漁業,亦會影響以負責任方式捕魚維生的沿海社群。
置地文華東方酒店米芝蓮二星級兼綠星餐廳 Amber 的廚藝總監 Richard Ekkebus 表示,香港缺乏海鮮標籤法例,標籤語意不清,消費者缺乏重要的海鮮資料,例如物種、捕獲或生產的地點及方式。這剝奪消費者做出明智選擇的能力,最終影響消費者。
最近日台韓等鄰近地區增加進口規例,以打擊 IUU 海鮮,而尚未作出行動的香港被置於不利位置。 為保持競爭力,此報告促請香港特區政府加強進口管制,與國際標準和最佳操作守則一致,包括 實施港口國措施、擴大捕撈記錄計劃、強制要求所有進口水產品提供衞生證明書、完善數據收集平台,以及要求報告特定於物種的數據。透過這些行動,香港既能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亦可確保進口香港的海鮮是合法、可持續和安全食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