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雕塑家李光裕首度來港展出 「雕塑虛空」蘊藏佛學意象與時間詩意

台灣雕塑家李光裕經常被譽為「詩人」,他的作品以「鏤空」技法為名,深受佛學「空、有」概念影響,動靜相生,呈現出一種物我兩忘的美學境界,像是由此解放了空間的束縛,接受自然流露的殘缺,從而踏進一種更自由的心境。

城市的紛雜,世俗的瑣事,常讓人無所適從。但站在李光裕的雕塑前,彷彿有了一個暫緩下來的空間,單純地駐足欣賞──那些處於虛實之間的作品,蘊含了一種內觀自省的過程,也蘊含着時間的流動,以及生活的態度。

李光裕1954年生於高雄內惟,上世紀70年代中期在台灣完成學院雕塑訓練,之後曾負笈西班牙深造,獲得碩士學位。學成歸國後,李光裕任教於台北藝術大學、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教授,他一方面在台灣文化影響創作,一方面又熱愛西方美學,兩者交織,形成他作品中的獨特視野。2006年退休後,李光裕一直創作至今。他喜歡師法自然,作品中兼有東方哲學與自然的美感。對他來說,雕塑是一種媒介,「我覺得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在理想和思想,都會藉由某個媒介來表達。每個人使用的(媒介)不一樣,而我就是用雕塑來表達我所看到的世界,以及看到這個世界以後,我內在的心智覺醒。」

以「雕塑虛空」為題,李光裕將在今年3月至12月期間,首度來港展出。他由2008年至近年創作的多件雕塑,散落在金鐘「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的不同角落,融入這個兼具藝術、歷史與自然元素的獨特空間裏。負責穿針引線的「藝文策略」創辦人郭東杰解釋說:「很有趣,李光裕老師的作品一旦和大自然結合,整個味道不同、是出世的。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的特色是既為歷史建築(本身是一個軍火庫),卻有當代建築的加建部分,猶如鬧市中的綠洲,當我們把老師的作品放入其中,你若人在不同位置看他的作品,會有不同的味道出來。」

在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展示的作品,創作時間橫跨2008至2021年,展現了他對空性、自然之物的看法變遷。這次展出的雕塑當中,既有鳳凰、神龜與金鳥等意象,亦有些元素發端自生活微小瞬間。如藝術家本人所說:「(生活中)那麼多的事情讓你糾纏,有時候你會有太多問題、太多東西,但是當你看到我的作品,你會慢慢地覺得整個人平靜下來。」

在虛實之間,在靜動之間,在空有之間,這些作品喚起觀者對生命與藝術的深層共鳴。那些銅雕冷冽的質感與流暢的動勢背後,充滿李光裕生命哲學的體會,它們瀟灑靈動,使觀者留連於藝術之間,感受時間的詩意。

「李光裕 — 雕塑虛空|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X 李光裕」

日期:2025年3月20日至12月14日

地點:亞洲協會香港中心(香港金鐘正義道九號)

非常媒體 Veri-Media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

 
喬峰
  • 本文由 喬峰 投稿,發表于 19 3 月, 2025 12:20:10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s://veri-media.io/2025/19/12/18704/
  • 台灣雕塑家李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