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集團主席黃建業指出,本港住宅交投已經於2023年及2024年錄得兩連升,但是近期的樓價卻出現「三背馳」的情況,樓價走勢與成交、租金及股市背馳的現象。反映樓價偏離常軌,主要是受到高庫存及市民對經濟前景信心的影響。不過,房屋政策支持,加上樓價「三背馳」,吸引投資客開始入市,過去一年一手大手客入市個案按年急升近8倍,涉及單位數量按年增加近10倍,可見住宅物業的回報已開始吸引投資者入市。黃建業相信,受惠新一年眾多利好因素,投資客將持續入市,令樓價於逐步找到「支撐點」後回穩,預期樓市全年將現「價穩量升」,新盤成交量有望創出歷史新高。
黃建業:高庫存壓力 樓價現「三背馳」
黃建業指出,特區政府連續兩年推出振興樓市措施,去年先是於「財政預算案」宣佈「全撤辣」,然後再放寬按揭,今年更是毅然在財赤下削減置業印花稅,房策全面利好,成交及租金上升,樓價理應亦止跌回升,卻因為物業「高庫存」及市民對經濟前景不明朗,樓價持續疲軟,「美聯樓價指數」最新(3月24日)報126.28點,已創逾8年半新低。樓價續跌,並呈現以下「三大背馳」情況:
1. 樓價與成交背馳:2024年一手私宅及二手住宅成交量共約 56,700宗,按年升約23%,惟全年樓價卻跌6.86%,更已經連續兩年出現「量升價跌」的情況。值得留意的是,去年的二手成交量雖然按年升逾15%,但是成交金額僅微升0.04%,成交金額的升幅遠低於成交量,反映市民入市信心未復常,令樓價受壓。
2. 樓價與租金背馳:2024年樓價下跌的同時,美聯「租金走勢圖」卻於2024年升逾5%,呈「租升價跌」,連續2年出現背馳走勢。
3. 樓價與股市背馳:香港股市於2024年已經回升,恒生指數在2024年錄得17.7%升幅,跑贏不少知名的市場。今年恒生指數一度升穿24,000點水平,惟「美聯樓價指數」迄今則跌約1.44%,續創逾8年半新低,亦即是回到2016年中水平。
樓價「背馳」吸投資者入市
不過,樓價「三背馳」的走勢,同樣吸引到投資客入市「趁低吸納」,過去一年相關的個案大幅增加。黃建業指出,自去年「全撤辣」後,港樓的投資價值抬頭,樓市開始出現「大手客」的蹤影。據美聯物業研究中心綜合土地註冊處的資料,2024年3月至2025年2月的一年間,已知的一手大手客(即同一買家於同一月份及同一新盤購入多於一個單位)的個案數目,達到584宗,按年急升接近8倍,涉及單位數量近1,500伙,按年增加接近10倍。除了大手客外,撤辣後一年以公司名義入市的已知買家個案高達2,100多宗,按年急升約5.8倍,以上數據均證明投資者已較「全撤辣」前踴躍入市。
值得留意的是,內地買家於一手大手客中的佔比愈來愈高。撤辣後一年,於一手大手客中,涉及內地買家宗數達286宗,按年大增接近17倍,而涉及的單位數目更達714宗,按年激增超過19倍;撤辣前一年,內地買家佔大手客約2成半,而撤辣後一年,佔比已大幅急升至接近5成水平(見圖一)。
黃建業認為,現時樓市仍是由用家及剛需買家主導。不過隨著以下利好因素於近期陸續出現,加上樓價「背馳」,住宅物業的回報及投資價值會上升,相信投資者入市的個案將會愈來愈多,從而帶動樓市交投續升,樓價將逐漸找到止跌的「支撐點」。
利好樓市因素
1. 經濟環境改善,多個支柱行業現復甦跡象
2. 股市向好,恒指一度重上24000點關口,帶動投資氣氛
3. 息口下調,資金流動性加強,有望持續流入中港
4. 庫存高位回落,長期供應減少
5. 來港專才及學生成樓市生力軍
黃建業指出,在眾多利好因素之中,以後三點最值得留意。首先是資金的流入。息口是影響資金流動性的最大因素,息口愈低,愈多資金流入市場。預期美國或於年內至少減息兩次。人民銀行亦已表明「擇機降準減息」,同樣有望增強資金的流動性。自年初開始,已漸見資金加快流入香港,港股年內日均成交量逾2,400億元,較去年日均高逾8成,正是受惠於中外資金流入。中金更預期,年內尚有6,000億至8,000億元的北水流入,當中或有部份會於股市獲利後流入樓市,為住宅物業帶來新的購買力。
此外,亦要留意物業的庫存量。「高庫存」是造成樓價「背馳」的主要原因,發展商為「去庫存」須低價賣樓,令二手樓價受壓。不過,庫存有高位回落跡象,雖然去年第四季現樓貨尾量升至27,000伙的紀錄新高,短期供應充裕,但是長期供應卻見回落。數據顯示,未來3至4年一手供應(包括已批出土地可隨時動工(熟地)、已落成未售出單位數目(現樓貨尾)、建築中未售出單位數目)於去年第四季合共錄107,000個單位,按季減少1,000個,連跌3季,並創5季新低,比起去年第一季112,000個的紀錄高位減少約5,000伙(見圖二)。隨著賣地減少,相信未來一手私宅潛在供應或見頂回落,長遠為樓市帶來支持。
隨著庫存高峰回落,新盤定價與二手樓價的差距開始縮窄。根據美聯物業研究中心資料,今年首季(截至3月24日)新盤溢價錄-8.6%,雖然是連續第11季出現「負溢價」,即新盤開價低於同區二手價,並較去年第四季的-7.4%稍為擴大,但是已經較去年第二季錄-12%的季度最大紀錄後收窄(見圖三)。由於現樓貨尾量仍然高企,相信「負溢價」短期持續,但是有機會再度收窄,舒緩二手樓價的壓力。
黃建業又指出,來港專才及學生是重要購買力。港府近年積極吸納人才及學生,將香港打造成高端人才匯聚地及高等教育樞紐。根據政府數字,由2022年底至今年1月底,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收到超過44萬宗申請,當中獲批的超過28萬宗,為本港帶來新的住屋需求。值得留意的是,新來港者多數會採取「先租後買」的策略,而一般租約期都是兩年,換句話說,由今年開始將有大批「轉租為買」的購買力入市,增加價量上升的動力。
黃建業認為,利好因素湧現,投資者有望更積極入市。預計2025年本港住宅物業成交量再錄升幅,當中一手成交量可望達至1.9萬宗,按年升逾2成,並創自2013年<<一手住宅物業銷售條例>>生效後新高;估計二手住宅交投達4.3萬宗,按年升近5%,則創4年新高。相信樓價將會逐漸試探,並找到支撐點,跌幅逐步放緩,今年內或回穩,由連續兩年的「價跌量升」,轉為「價穩量升」,除非外圍政經環境出現重大的變化,否則樓價進一步大幅下跌的機會不大。
提三建議加速去庫存
如果想樓市加快復甦,黃建業建議政府再提出有效措施,吸納資金來港置業,加速去庫存,增加發展商恢復買地的誘因,增加庫房收入。黃建業認為,放寬資金鏈振樓市已經成為國家政策。中央對樓市的定調,由過往的「房住不炒」,轉變成「穩住股市樓市」,扶持樓市的決心及力度之強前所未見。全國人大會議首次將「穩住股市樓市」寫進《工作報告》總體要求;近日推出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亦強調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可見中央將穩樓市提高至最重要的經濟目標之一。特區政府亦緊跟中央政策而改變房策,先後於兩次「財政預算案」中提出「全面撤辣」及減印花稅的重要措施,為港樓拆牆鬆綁。
具體建議包括:
1. 為投資移民拆牆鬆綁
建議投資移民全面放寬至任何樓價的物業,樓價全數計入投資額,鼓勵買樓可以移民。由於短期供應仍多,放寬投資移民,不會大幅刺激樓價上升,但可幫助消化供應,同時為庫房帶來收入,簡單化移民政策亦有助吸引高質人才,利好香港長遠發展;
2. 交易完成後才繳付印花稅
建議放寬印花稅延至交易完成後才需繳付,讓置業人士有更大的彈性來運用資金,有助減輕短期資金壓力。即使因為各種原因導致相關交易最終未能完成,買家亦不必因為已繳印花稅而承受損失。由於現時物業投機活動極少,相信放寬亦不會出現炒風。
3. 設立跨境「購房通」;
亦即是中港兩地互聯互通機制的「購房」版,設立「購房資金通」讓兩地居民可以在兩地購房,並便利內地人才落戶香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