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供應鏈行業是經濟的血脈,能夠將供給與需求緊密聯結。物流供應鏈業從順序維度可以大致劃分為:初級市場物流、中間產品物流、最終產品物流。“十三五”期間,我國社會物流總額年均增速達5.6%,公路、鐵路、內河、民航、管道運營里程以及貨運量、貨物周轉量、快遞業務量均居世界前列。現如今,如何進一步提升物流供應鏈業品質成為焦點議題。在2022年我國印發的《“十四五”現代物流發展規劃》中,加快培育現代物流轉型升級新動能,“推動綠色物流發展”是重要方式之一,可見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物流供應鏈行業的重點關注方向。本文將以ESG視角為切入點,淺析物流供應鏈行業ESG發展現狀與優化方向。
物流供應鏈業ESG披露程度:A股遠遠低於港股市場。較寬口徑的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在A股市場,與物流供應鏈業緊密相關的“交通業”ESG報告發佈率約為50%,僅處於全行業中游水準,比最高披露率的金融業低約30個百分點;而在港股市場,包含物流供應鏈業的“運輸業”行業披露率約為97.4%,遠遠高於A股市場。
物流供應鏈業評級狀況:A股略優於港股市場,道路運輸業總體相對更優。選取中財大綠金院相關統計資料觀察,從道路運輸業看,在35家A股上市企業與3家港股上市企業中,處於A、B、C、D級別的企業數量分別為14、11、4、6家,與0、0、1、2家,C+及以下占比分別為28.57%與100%;從航空運輸業看,在13家A股上市企業與2家港股上市企業中,處於A、B、C、D級別的企業數量分別為5、2、4、2家,與0、1、0、1家,C+及以下占比分別為46.15%與50%;從水上運輸業看,在30家A股上市企業與3家港股上市企業中,處於A、B、C、D級別的企業數量分別為16、2、3、9家,與1、0、0、2家,C+及以下占比分別為60%與66.67%。以上對比顯示,在A股企業數量顯著多於港股市場情況下,前者總體ESG評級狀況略優於後者。
除此之外,縱向對比則可以發現,總體而言航空運輸與水上運輸評級狀況相對不及道路運輸業,A股與港股兩市場合計B級別及以上企業數量占比分別約為53.33%、57.58%、65.85%。進一步,基於中財大綠金院等ESG評級資料,選取評級表現相對更優的道路運輸業中評級前五名企業為代表,對其ESG報告進行分析,將以環境(E)、社會(S)、公司治理(G)三個視角,總結目前的優化方向,助力物流供應鏈行業可持續發展。
環境(E)方面。《“十四五”現代物流發展規劃》強調,推動綠色物流發展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深入推進物流領域節能減排,二是加快健全逆向物流服務體系,依據這一標準,從所選取的企業ESG報告內容看,目前物流供應鏈業的綠色之路仍有較大提升空間。首先,五家企業都對綠色節能和低碳管理高度重視,都注重水、電、紙張等資源的節約利用,以及污染排放的檢測與管理。但進一步看,仍然有兩方面值得持續推進:一是對於綠色物流新技術和設備研發應用,各企業進度差距較為明顯,其中只有一家企業已開展或完成綠色技術研究,一家企業不斷加強對環保技術的研發投入,還有一家企業表明其將“積極鼓勵和推廣節能環保技術與管理創新”作為長期戰略工作,其餘兩家相關闡述內容較少;二是對於資料的披露程度,目前只有一家企業將大氣、土壤、雜訊等污染物排放方式、濃度等資料全方位詳細展示,而其餘企業僅披露總體資料,或沒有統計資料,這使得各公司的橫向表分析難以開展。
社會(S)方面。五家企業都積極地履行社會責任,其中最受關注的是慈善公益、志願者活動與鄉村振興,足跡行至雲南、貴州、廣西等省份的欠發達區、縣、鄉、鎮、村,開展了助學、義務勞動、第一書記幫扶等一系列活動。除此之外,部分企業還自發進行抗疫救災、投放公益廣告等,充分展現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每個企業對社會責任的界定不盡相同,部分報告將股東、投資者、員工的權益保護也納入其中,這可能與接下來的公司治理(G)相混淆,因此建議進一步完善ESG資訊披露標準,推動ESG生態不斷優化。
公司治理(G)方面。五家企業雖然內容架構相近,基本都以兩部分組成,一是股東和債權人權益保護,二是職工權益保護,但由於篇幅差異較大,並且各企業披露資料詳盡程度不同,也難以開展橫向對比。具體來說,從股東和債權人權益保護方面來看,有企業全方位公佈了董事會、股東大會、利潤分配、投資者關係管理、債權人權益保護、內控體系建設等情況,但部分企業只寥寥數語,將該部分一筆帶過;從職工權益保護方面來看,有企業全方位公佈了員工人數與結構、流失員工人數與結構、薪酬管理、福利保障、職業培訓、安全生產、工會建設等情況,但也有少數企業只是較為簡短地公佈了部分情況,透明度有待進一步提升。
綜上所述,未來,物流供應鏈行業可以通過提升報告披露率、改善評級狀況(特別是航空運輸業與水上運輸業)、適當提升環保技術的研發投入、完善ESG資訊披露標準、提高資訊透明度與資料可比性五個方面,助力行業可持續發展。
(作者系共生態經濟研究院特聘院長。感謝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張荀參與整理部分相關資料)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網)
評論